浙江传媒学院学生打造院士科普新平台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发布:2025-04-28 11:02:39

一场两翼齐飞的跨界融合创新之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厚土壤、夯实根基。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我国科普事业的深度和广度正不断拓展为契机,在学校高静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组建“新时代的媒体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引领者”项目小组,借助院士团队的科研和智力资源,整合专家力量和传媒专业优势,进行了一场“科普+传媒”两翼齐飞的跨界融合创新尝试,努力打造科普教育新平台。

众所周知,科普教育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能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当前,在我们国家,科研成果与科普转化不够紧密的现象仍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科普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一些基层地区的优质科普资源覆盖率甚至不足30%,而且传统的填鸭式科普教育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这为科普教育推广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高静波老师作为团队的核心指导教师,在项目筹备初期便发挥了关键作用。凭借其在传媒领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高静波老师带领项目组深入分析当前科普传播市场的痛点与需求,明确了以传媒创新赋能院士科普的方向。他带领项目组创设了“院士科普进校园”等经典科普品牌活动项目。通过邀请两院院士、行业顶尖专家,以“线上直播+线下讲座”双向互动的复合业态模式,围绕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开展科普推广工作。同时,发扬和应用自己的播音主持专业优势,将晦涩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接地气语言,搭配沉浸式场景化教学,让尖端科学知识“走下神坛”,成为一个个中小学生听得懂、记得牢的“科学故事”。

每隔一段时间,项目小组还会集中起来开会讨论,对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运用传媒专业特长,找到相应解决对策,始终保持科普教育平台的传播端“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他们还以科普类短视频的表现形式,把院士专家们的科普内容知识进行精炼深加工,促使科普平台新型化、多样化。

科普的路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步步的研究创新,才能探索无限可能。项目小组的成员,紧跟智能新媒体传播技术,用来赋能扩展院士科普新平台,来为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播更多原创、权威、专业的科学知识,倡导更健康、文明、灵动的科学思维,激活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科普潜能,把科普理念融入他们脑海,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充分满足他们各个阶段的多元化科普需求。

与此同时,项目小组建立了系统化的科学评估机制。他们认为,评估科普平台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能不能契合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平台只有进一步创新科普传播手段和方法,完善科普平台信息化、高维度、多渠道的科普传播矩阵,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精准,才能不断提高科普质量,提升科普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

目前,“院士进校园”科普活动已先后走进浙江10余所中小学,项目组联合绍兴市教育局、绍兴市科协举办的”名师网上课堂“惠及4省560校约42万师生,取得了科普教育的预期效果。

“但我们不会满足这些眼前的成绩。我们将在未来,邀请更多的顶尖院士专家前来助阵,为我们做坚强的后盾,激励我们这些新时代媒体人,能更有信心参与科普工作,打造更多科普新平台,促进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协同齐动、和谐发展。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科普+传媒”两翼齐飞的跨界融合创新之路,在校园里营造一种热爱技术、传播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新时代科普平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项目小组负责人刘籼缘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