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山歌焕新·新声团”赴六安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音弦筑梦·红歌传承
来源:音乐学院 撰稿:袁一灵 摄影:全体成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歌焕新·新声团”近日赴六安市开展以“音弦筑梦·红歌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团誓词、探访非遗文化、红歌传唱等形式,追寻红色足迹,感悟信仰力量,以音乐赋能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
在六安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学习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再现了烽火岁月里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壮烈篇章。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随后,团队前往赓续公园,在庄严的团旗下重温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了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队员们齐唱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激昂的旋律与青春的誓言交织,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探访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瑰宝
在六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皖西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观摩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深入了解大别山民歌、庐剧、剪纸等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团队结合专业特长,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探讨,尝试将红色元素融入传统山歌,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石头画,手工编制等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互动环节,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与传承人共同探讨如何将红色元素融入传统艺术。
在红色藏品馆,负责人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各类革命藏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一本泛黄的日记、一枚生锈的勋章、一盏老旧的马灯......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物件,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
红歌传唱进社区,音乐赋能暖人心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队员们带领群众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红歌,并创新改编地方山歌,融入乡村振兴、时代精神等主题,让传统音乐焕发新活力。此外,团队还走进当地小学,开设“红色音乐课堂”,通过教唱红歌、讲述革命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
青春践行使命,音乐奏响时代强音
“这次六安之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团队队长牛天赐表示,“作为音乐专业学生,我们将继续用歌声传递红色力量,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红色教育中锤炼了理想信念,也为地方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未来,淮南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参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赓续公园重温入团誓词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参观红色藏品馆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重温中国共青团团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