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水乡社戏,寻非遗焕新”实践服务团通讯稿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发布:2025-08-30 08:58:50

带队老师:朱立明、许跃龄、苗振龙

负责人:董晗

团队成员:韩冰、管越、毛艳、沈俊百、任子歆、陈思含

2025年8月22日,会计学院“访水乡社戏,寻非遗焕新”实践服务团抵达绍兴越城安桥头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鲁迅笔下“平桥村”的原型,安桥头村依托“鲁迅外婆家”这一文化IP,在“千万工程”推动下走出了一条非遗活化与乡村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团队走访了村内多个文化地标,了解村庄历史文化背景及整体运营模式,不仅在社戏舞台观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场地运营,还于祝福文化广场了解到 “闰土与猹” 雕塑的文化承载及休闲功能,在树兰书房感受主题改造阅读空间,借调研挖掘文化赋能乡村的实践路径。

通过参观鲁迅外婆家旧址,团队成员了解其在“千万工程”支持下的修复与运营现状。故居通过结构加固、原貌复原和科技赋能,成为沉浸式文学体验空间,重现鲁迅笔下的乡土记忆。

团队前往村中的非遗竹编展示点,拜访竹编非遗传承人张师傅,观摩竹编技艺,体验从竹条到成品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与现代文创融合的创新活力。

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重点把握助推乡村振兴过程的文化传播与教育赋能,在当地文化礼堂为当地孩子带来了以宣传推广传统非遗文化的公益讲座。通过影像资料和大量的现场互动,生动讲解了越剧的声腔体系、表演程式和绍兴黄酒的酿制技艺,使孩子们在视听中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与科学。

随后团队组织“越剧脸谱绘制”创意工坊活动,成员带领小朋友们用画笔诠释传统戏曲色彩语言,孩子们结合自身理解,运用丰富的色彩与多样的图案设计,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活动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有效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与村两委干部、乡贤代表进行深度访谈,聚焦文化引流、运营机制与青年传承等议题。安桥头村党总支书记宣明德表示,村子正以“鲁迅外婆家”为品牌,推进文学场景打卡地、艺术乡村体验区建设,亟需更多青春智慧参与其中。团队基于实地调研,初步形成包括“故居游客体验优化”“竹编产品推广”等多方面的建议方案,并计划后续推出短视频宣传、成本优化等具体举措,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

此次实践中,团队收集了大量来自当地居民的真实反馈,以数字化手段、年轻化表达和体验式传播,让非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延续可发展。实践团队探索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运营模式智能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径,为安桥头村实现从“文学场景”到“共富实景”的转变提供了可行思路。

展望未来,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实践团队将与安桥头村保持长期合作,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科研教育等领域持续发力,将更多青春智慧注入乡村振兴实践,助力安桥头村进一步擦亮“鲁迅外婆家”金名片,推动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让这座江南水乡古村落从“文学场景”走向更广阔的“共富实景”。

文/任子歆

学院审核/朱立明


推荐阅读: